#012: adventure/冒險(màoxiǎn)

Listen to the podcast or read the blog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topic.

#012: adventure/冒險(màoxiǎn)

嗨~我是王盈婷,歡迎你們收聽Chillneez第十二集的節目。最近剛度假回來,我去了大西洋中間的群島三個禮拜左右,所以有一段時間沒有錄製新的節目。在度假期間我天天都很開心,天天都在探險,有時候迷路,有時候錯過末班公車 。我很喜歡到很少有人去過的有一點艱險但安全的地方去探究竟,比方說健行的時候我特別想知道,某一條森林小徑會通往哪裡,喜歡那種帶著對於邁向未知的興奮,一直往前想知道到底,過了這個上坡的路以後呢,會是什麽樣的景致?如果你也喜歡健行大概能夠體會我在說什麽,因為有的時候可能前五公里的景色是一樣的,可是過了一段路之後呢,又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景致,而這種我不知道能不能說這是一種成就感,還是一種好像發現新大陸的那種驚奇感呢,總之在每一次的這種健行之旅當中呢,我越來越確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行程,至少現在是這個樣子,健行英文是hiking。健行或者也可以說徒步,在度假的期間呢,有的時候可能整天都在外面,整天都在走路走走停停,有的時候看到絕世美景的時候,我就會停下來休息一下,坐在那裡可能吃點東西或者是發呆,坐在懸崖上看著下面的景色,我去的地方叫做Azores,是一個由九個群島所組成的葡萄牙自治區。這些群島上的人非常的親切,而且怎麽說呢,英文說的original在一些群島上呢,很少看到觀光客,大部分都是很喜歡大自然的人,他們可能來健行或徒步,或許也有那種專程到某個島上沖浪的人,或是去賞鯨魚,whale,和看海豚一些海洋生物。我只記得我天天都和許多農夫或者是當地人打招呼,但在比較大一點的島上,不是所有人都非常親切。我遇到了許多善良的人,善良熱情而且非常真誠,總之呢,在這一段旅程當中我更加確信了,我更加確信了什麽樣的行程是比較適合我的。我在計劃這次度假的時候也是比較隨性的,很多行程我是可能前一天晚上才忽然覺得,也許可以做一做,也許這麽做也不錯。不過呢,隨性有的時候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是在某一個火山湖的健行路線當中呢,我錯過了末班公車,一開始有一點迷路了,找不到健行的路線,走到路程的三分之二的時候,我又覺得,唉呀,既然錯過了末班公車,不如就一直走下去吧,有什麽大不了的,大不了就從島的北邊走回飯店就是了,也不是辦不到的事情,這就是隨性的代價。也帶有一點冒險精神吧,而且這裡我要說明的是,我說過的錯過末班公車不是像在荷蘭或是台灣的那種半夜十二點的末班公車,我去的那個火山湖呢,它的末班公車是下午四點半,其實已經算好的了,有些島上甚至,沒有公車或者是一天只有一班公車,雖然我很有冒險精神,膽子也挺大的,可是其實在走回去的路程上覺得遙遙無期,什麽時候才能走到呢?最後大概是創下了我可能畢生以來走路里程的最高峰,35公里。

回想起來要是沒有什麽探險精神的話,可能一開始也不會做這樣的決定,本質上我是一個喜歡探險的人,也很喜歡嘗鮮,其實以前我老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冒險精神,直到好幾年前呢,在一個哲學的討論會中,老師讓我們跟彼此討論自己的不足之處,我的組員都是我才剛認識的人,我告訴他們我是一個沒有什麽冒險精神的人,我希望自己更有冒險精神,我同一組的組員一臉驚訝地看著我說,你一個人隻身到國外打拼這麽多年,有什麽比這種冒險更具冒險精神的冒險,這句話聽起來又像是繞口令,我想這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啊,對自己的了解有時候是當局者迷沒有錯,或者是有點像是身在雲霧彌漫的山谷中,往往看不見全貌,只看得到一小部分,這個時候呢,如果透過完全不知道你過去的人,不了解你,不認識你的人的這種客觀評論,就更為準確了,其實回想起來我的膽子很大,沒有錯。認識我的人常常說我很勇敢,膽子很大,敢在未知中探索,探險,尤其在旅行的時候呢,我很喜歡旅程中有一些探險的元素,當然我的探險是屬於那種不危及生命安全的探險,不是那種幾百年前的探險家,著迷於找到無人知曉的路徑或者是新大陸,有的甚至連命都不要的前往探險的目的地,像是十六世紀的航海家,製圖家,Willem Barentsz,這位出生於Terschelling的北極探險家,他的工作是貿易製圖師,他的人生中有三次遠航都是史詩般的冒險,剛才說了他是一個北極探險家,他一輩子都努力尋找北方的海陸,他想著陽光24小時照耀著西伯利亞,北部一定有被太陽融化的水域,可以通往東方,依照這個思路呢,他要找的北方海路就有著落了。他第一次的探險呢,遇到了北極熊和海象,有一次北極熊想上船他和船員們就決定要把熊帶回荷蘭。無奈北極熊被拴住以後呢,開始不受控制,橫衝直撞,根據維基百科所記載的內容呢,船員最後不得不殺死這隻熊,其實想一想這只熊招誰惹誰了呢?牠當時大概不過在尋找食物正巧看見沒看過的物體和生物好奇地探索,想上船看看或者是牠聞到了食物的味道,最後牠上了船,船員也覺得也許可以把牠帶回荷蘭。這隻熊的生命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結束了。第二次探險呢,也是一個失敗,這是因為海水凍結了,而且還有船員受到北極熊的攻擊而喪生。第三次的探險也是他人生裡最後一次的探險。被困在了,冰山和浮冰中,在冰上度過了冬天。他死的時候才46歲左右,世人對於他的生平知道的不多,他的姓其實荷蘭文裡的Barentsz的意思是一種縮寫,意思說的是他是Barend的兒子。其實用現在的思維來想,真無法想象,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有多大的膽子,多麽堅定的信念,才能下定決心要北航,像我所謂的探險經常還有谷歌地圖的協助,雖然有的時候,在這種群島上不是很多人去過的地方,谷歌地圖有的時候會給出相當錯誤的或誤導人的方向,可是基本上我還是知道東南西北。海上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每一次出航其實都是生死未卜,不知道回來的時候是什麽時候了,這也是許多在海洋上的島嶼都有守護神的緣故,像是台灣的媽祖,默默地保佑著出海的人,能平安歸來。對探險的喜歡和從中得到的快樂,也許如同尼采,Nietzsche,所說的to live dangerously,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在生活中冒險,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情,跳脫固有的框架,也可以說框架。如果以為自己懂得很多而所懂的知識好像變成了一種權威,根深蒂固的時候呢,或是你把它,把這些知識奉為絕對的信條的時候,毫不懷疑,那麽本來所謂知識就是力量,反而好像變成了限制想象力和創意發揮的力量。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他是個很特別的人,他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被問到了他對於社交媒體對於現代資訊的看法,因為唐鳳是一個在這方面的專家,他的看法呢,是他滑手機,可是他不被手機滑,那這是什麽意思呢?意思是他確實在社交媒體上的使用是相當活耀的,可是呢,他不追蹤帳號一個account,他追蹤的是hashtag,這是他感興趣的話題標簽,他只關注這些標簽,而不特別去關注某些。因為如果你很關注某個人或某個帳號的話呢,最後就變得好像你有的時候被強迫輸入一些你未必感興趣或未必想知道的內容,感覺唐鳳也是一個在生活中冒險的人呢,我喜歡的詩人兼作家大David Whyte,在他的一本關於工作的書,開頭他引用了詩人Janet Kalvern,Respectable Outlaw的詩句,respectable的意思是受人尊敬的,令人尊敬的,outlaw的意思呢,out是在什麽外面,law說的就是法律,那是一個法律之外的人,這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人,翻成中文,可以翻成法外之徒,或是被放逐的人,或是亡命之徒這一段詩句,英文的原文是這個樣子的,

You have set sail on another ocean

without star or compass

going where the argument leads

shattering the certainties of centuries.

中文我把它翻成:

你在另一片海域揚帆破浪

不靠星星或是羅盤

航向道理所引領之處

沖垮數世紀來的定數

大衛懷特這本書中用橫渡未知的海域來形容,找工作或者是我們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和所謂自己的identity身份或身份認同的,pilgrimage朝聖之旅,這本書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因為大衛懷特塔大學主修的是海洋生物學marine zoology,他的這本書裡面一開始就從他是個年輕人,然後有一點迷惘,不知道要找什麽工作,可是呢,他對於海洋生物學有著極大或者是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熱情,他就是想要學海洋生物學,當然他也知道學海洋生物學不是什麽熱門的科系,可以好像保證有成功的未來還是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他用自己的故事開始來闡述找工作或者是一個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呢,經常像是在未知的海域上,你可能沒有地圖,像是一開始說的那個Willem Barentsz,他去的地方呢,是沒有人去過的地方,一開始畢業以後我們在找工作或者是很年輕的時候,都會有這種迷惘,你好像知道你要做什麽,可是卻又不知道什麽適合你或是你能找到什麽樣的工作。大衛懷特,去過一些原始的群島生活,他的很多詩都和自然和海洋有關,當然他現在做的工作呢,和海洋生物學沒有直接的關係。我特別喜歡他用橫渡位置的海域來形容這一段過程,因為其實呢,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就如同航行於未知的海域上,有的時候風平浪靜,好像一切都是那麽美好,你以為自己知道了。但是呢,忽然飄來一片烏雲,開始打雷閃電暴風雨來襲,這個時候你又有一點彷徨,有一點迷惘,到底以前想的那些是真實的嗎?可是呢,可能下一刻又開始海闊天空,有的時候你可能看到一片陸地以為可以上岸了,覺得自己在某方面或者是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了,可是下一刻又不得不想新的辦法繼續乘風破浪航向未知,而這樣的決定和這樣的行動不管是不是出於自願還是因為受到大環境影響,你得改變你的職涯規劃,或者是人生突然遭逢巨變,有很多你沒有辦法控制的因素,就像是他把這一切的一切比喻成橫度未知的海域一樣,要是具有冒險精神的話呢,更能激發出創意。

以前我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受人尊敬的教授,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在他的語法學的課堂上呢,有一段他說的話我覺得印象特別深刻,他說自己不用同一本教科書超過三年。還是兩年,可能是三年或兩年,我記得不清楚,可是他不會用同一本教科書很長時間。感覺他也是一個在生活中冒險的偉大人物呢,因為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內容,做久了難免會有一些倦怠,而且難免會流於形式,可能你覺得某個方法特別好就不太願意去改變,而這種在生活中冒險的精神呢,就會知道自己必須從不變或者是從一些固有的形式當中創造新意,在生活中冒險,就是要活得有點像剛才說的那個Outlaw,一個法外之徒,我還特別喜歡鄧教授告訴我們,別拿他十年前的學術文章來跟他理論,那是他十年前的思路,現在的他呢已經發展出新的想法了,回到節目一開始例子,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當我們身在其中的時候呢,常常看不清楚或是不了解所謂的情況或只是不了解自己旁觀者bystanders,就是站在你旁邊的人或者是沒有被牽扯在其中的人呢,反而看得更清楚。

不過其實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呢,就算我們擁有所有可以用來了解自己所有必要的信息以後呢,也有可能解讀成自己的意思,自己去找一個能讓自己信服的說法,在心理學上有一個misattribution,翻成中文是錯誤歸因,每次想到misattribution,我都會想到一個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他在課堂上舉的例子,他的例子非常好玩,他說他告訴他那堂課的同學們呢,假設某個男同學下課以後,他決定和坐在旁邊的同學晚上一起去喝個咖啡,討論一下今天上的課。可是這個男同學呢,是一個對咖啡因特別敏感的人,他只要碰了一點咖啡因就會覺得心悸得特別厲害,一點點的攝入量呢就可能讓他整夜失眠的那種可怕的情況,因此到了晚上到了咖啡店以後呢,他就特別跟店員說了。在星巴克你可以說在Starbucks,就點了一杯Decafe低咖啡因,或者是那種脫咖啡因的焦糖摩卡咖啡,跟他一起來的女同學呢,就點了一杯一樣,但是普通的焦糖摩卡咖啡。總之呢,陰錯陽差之下,忙得有一點昏頭轉向的店員搞錯了,就給他端來了一杯充滿咖啡因的焦糖摩卡咖啡。這位男同學呢跟他的同學聊的正起勁,喝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注意到有什麽異樣,很快就把咖啡喝完了。接著他和女同學兩個人在月色中一起走回校園宿舍,途中他突然覺得心跳加速,口乾舌燥,呼吸困難,而且在朦朧的月光下,晚風夏夜,星空,他看著那個女同學的側臉,不禁想著心跳這麽快,是不是心動了?可是殊不知,其實是那一杯本來應該沒有咖啡因的摩卡咖啡,讓他以為自己戀愛了。Bloom教授用這個例子來開玩笑,這樣的misattribution歸因謬論或許錯誤歸因,說的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就像是剛才那個,因為不知情地喝了高濃度咖啡因而心跳加速的男同學,誤認自己心動了,誤認自己動情了,愛上對方,那麽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為什麽是吊橋效應?跟吊橋有什麽關係呢?吊橋的英文是suspension bridge,這又要說到1974年有兩位心理學家,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他們做了一個吊橋實驗,在這個實驗當中呢,有兩種橋,一種是那種搖搖晃晃很危險的吊橋,離地面大概有七十公尺,像是荷蘭的那種 klimbos的感覺,如果你去過的話,大概知道我在說什麽,如果沒有去過的話呢,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在馬戲團裡,那些走鋼索的人tightrope walker,眼下的每一步都是很驚險的,因為因為下面是離地面七十公尺的深淵。第二種橋呢就是那種離地很近的堅固木橋,可能大概三公尺吧,在這個實驗過程當中呢,這兩個心理學家就把受試者分成了兩組,讓他們分別走不同的橋,實驗的過程是怎麽進行的呢?他們怎麽知道最後是他們最後怎麽得出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這樣的結論呢?他們先讓參加測試的男性單獨過橋以後呢,在橋的末端呢,有一位長得挺漂亮的,外表很亮眼的女研究員,等著他們,然後訪問這些受測者,並讓他們完成問卷,到目前為止聽起來都很正常吧,不過這個實驗當中有一個小心機,就是在完成問卷以後呢,這個漂亮的女研究員刻意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給受試者跟他們說,如果想要知道測驗的結果,這個實驗的結果可以打電話給她,結果你猜到了嗎?打給女研究員的人多半是哪一組的人?是那些通過危險的吊橋的人,還是堅固木橋的那一組人,人在經過那種高處的吊橋,心跳加速有一點提心吊膽,而且可能常常會想象自己要是不小心失足掉下去的話怎麽辦,而且如果還有一點vertigo,一點懼高症的話,心跳恐怕是跳得更快,甚至可能會嚇出一身冷汗,一步都沒有辦法往前了呢,那你想象一下,如果呢,這個時候在吊橋的尾端,你快走完了,突然站著一個是你的菜的人,你的菜,your type, your cup of tea,你可能把自己的這種心跳加速的現象,解讀成是因為自己對對方心動了,所以剛才的問題的答案呢就是,打給女研究員的人多半是經過危險的吊橋的那一組人居多,我看了一些網上的評論,還有人搞笑的建議,不如直接在喜歡的對象運動的時候,運動的時候會心跳加速,出現在他們的附近,這麽一來呢,對方可能更容易愛上自己,就是這個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可能帶來的效應,這種因為生理激發的錯誤解讀呢,並不是愛情,你可能有一點把自己心跳加速的現象呢,誤解成是對對方心動了。當然如果你想要跟剛才說的那種在運動之後出現在喜歡的人身邊的話呢,你要注意一點,因為對方未必會因此而更喜歡你,這個前提是對方本來就要覺得你是一個他看上去也覺得順眼,或許有一定吸引力的人,因為要是一個一點也不吸引你的人站在你面前,不但呢心跳加速這一招沒有用,而且還可能讓對方更討厭你,不過在生活當中這種錯誤解讀有時候是在所難免的,尤其當我們心跳加速的時候呢,很容易就可能誤以為自己對,本來就覺得有一點吸引力或有一點好感的人心動了。

提到心動了,我很喜歡中文裡小鹿亂撞的說法,除了我自己本身喜歡小鹿以外呢,這個詞本來是用來形容,嗯,一個人因為害怕心臟急劇地、撲通撲通地跳,好像小鹿在你的心裡撞來撞去,迷失方向的那種撞來撞去,如果你看過小鹿本人的話,嗯,好像用「本人」是把小鹿當成人來看了,嗯,小鹿「本尊」吧,或者你親眼看過小鹿的話,你會發現,鹿是一種很怕生,有一點害羞的動物,牠不太容易親近人的,如果你嘗試靠近的話呢,通常牠也會躲得遠遠的,所以我想像小鹿亂撞,肯定是生性害羞,怕生的小鹿被嚇到了,內心忐忑緊張不安。英文裡面對照的說法是to get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胃裡面有蝴蝶飛舞,荷蘭文裡面有一樣的說法是vlinders in je buik krijgen。相比之下,中文裡面的小鹿亂撞的撞這個動詞,讓我覺得好像對於整個這種忐忑不安的情況的形容力度要更強一些,胃裡面有蝴蝶飛舞的感覺還是因為蝴蝶飛舞的時候是翩翩飛舞,雖然讓你覺得有一點焦慮不安,嗯,可是是輕輕的,淡淡的那種不安緊張或是焦慮的感覺,而心裡有小鹿亂撞,似乎更符合那種心跳不受控制的加速的情況。撞是一個很強的動詞,是to bump into something, to knock against,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詞是,亂,亂在這裡用來形容失去方向,不知道東南西北的那種到處亂撞,現在小鹿亂撞的那種不安,焦慮,緊張的狀態,通常用來碰到心儀的人,你心跳加速臉紅紅的那種不確定暧昧的浪漫感覺,所以如果你聽到了一個人說,啊,看到這個人我心裡小鹿亂撞,那意思大概是這個人對那個人心動了,好像戀愛了,由於網絡流行語和小鹿亂撞有關係,當你碰到一個人然後心裡小鹿亂撞的時候呢,你可以跟你的朋友說:「我鹿了」,或者是你看到喜歡的人的時候也可以說:「一看到他我就鹿了」,也有一些人比較容易動情,見一個愛一個,那你也可以說這樣的人呢是「見一個鹿一個」,每看到一個自己覺得不錯的對象呢,就心裡小鹿亂撞,小鹿亂撞的這種心動呢,說的更多的是那種純純的愛,有一點像是學生時代的初戀,白月光那種純的悸動的感覺,其實我覺得如果一個人見一個鹿一個,那感覺他心裡面的小鹿不停亂撞,也挺忙的呢,好了,這就是今天的節目內容,謝謝你們收聽,我們下次再聊。

Special thanks to: Yaora van Wijland (黃堯), who offered to transcribe this episode.

Listen to the podcast or read the blog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topic.


Previous
Previous

#013: chicken soup for soul/心靈雞湯(xīnlíng jītāng)

Next
Next

#011: joy/樂趣(lèqù)